暨南大學融媒體中心訊 近日,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理工學院)納米光子學研究院李寶軍教授、楊先光副教授團隊對二維材料偏振敏感光電探測器的結構、探測機理以及品質因子等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和詳細的分析,相關論文發表在國際知名物理期刊Applied Physics Reviews(影響因子11.9),并被編輯精選為Featured Article。論文第一作者為林志滔博士后,通訊作者為李寶軍教授、楊先光副教授。
論文截圖
在自然界中,偏振光主要來自太陽光的瑞利散射。蜜蜂等昆蟲都具有檢測偏振光的能力,這得益于其復眼的功能。然而,人類的視覺系統并不具備這種感官功能。盡管如此,人類的創造力巧妙地通過光電探測器來感知偏振光,將光的偏振轉化為電信號。這項技術突破使我們能夠更深入地了解自然,超越僅靠感官認知的世界。
由于大氣對太陽光的瑞利散射,偏振光普遍存在于地球表面,這凸顯了檢測偏振光并從中提取有關相位和偏振角等關鍵信息的重要性。近年來,研究者對利用各向異性二維材料制備的偏振敏感光電探測器的興趣顯著增加。這些二維材料偏振敏感光電探測器的性能優勢源于其不對稱晶格結構所賦予的各向異性。這種各向異性不僅在光學特性中顯現,也在電學行為中有所體現。該綜述論文系統地對各向異性二維材料進行了分類,同時介紹了多種光學和電學表征技術,重點介紹了基于各向異性二維材料的偏振敏感光電探測器的研究進展,全面闡述了不同結構設計的偏振敏感光電探測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其實現偏振敏感的基本機制。最后,該綜述論文總結了現階段的主要發現以及該領域的進展和面臨的挑戰,并提出了若干建議。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63/5.0226193
責編:蘇倩怡